【暑期“三下乡”系列活动】本科教育:赴歙县开展“学习党史、非遗体验”主题活动


作者:杨付春 赵洁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03     信息来源:      阅读次数: 【关闭】

6月28日至7月1日,本科教育师生怀揣着对党史的崇敬与对非遗文化的热爱,走进歙县,开展“学习党史、非遗体验”主题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于徽风古韵中汲取精神力量,感受文化魅力。

徽博寻踪,触摸历史

团队前往古徽州博物馆。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物藏品,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展开。从古老的青铜器、精美的陶瓷器皿,到绚丽的书画作品,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古徽州的历史记忆。通过参观,成员们了解到古徽州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,感受到徽商“贾而好儒”的独特气质和徽文化的深厚内涵。


清风廉韵,警钟长鸣

歙县廉政三示教育基地以“警示、示范、启示”为核心,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“三示”教育基地的序厅、历史昭示厅、陶子示范厅、纪法警示厅、尾厅等五个展厅。成员认真听讲解员讲述古徽州历史上的清官、御史等勤廉事迹,沉浸式的廉政教育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,廉洁自律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准则,更是新时代青年应坚守的价值底线。

剪纸传情,非遗焕彩

在非遗吴笑梅剪纸工作室,团队开启了一场奇妙的非遗体验之旅。吴笑梅老师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、创作技法和文化寓意。团队成员在老师指导下,尝试剪制“党徽”“五星”等图案,从生疏到熟练,体会到剪纸艺术“千刻不落、万剪不断”的精湛技艺。这场红色主题的剪纸实践,让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在指尖交融。

墨韵悠长,匠心永续

老胡开文墨厂内,弥漫着古朴的墨香。团队成员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,了解徽墨的制作工艺。从选料、制胶、和料,到捣杵、成型、晾晒、描金等多道工序,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。在这里,大家看到了传承数百年的制墨技艺,触摸到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墨锭,深刻认识到徽墨不仅是书写工具,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。非遗传承人们坚守传统工艺,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,也激励着团队成员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卓越、勇于创新。

鱼灯摇曳,古韵新辉

在瞻淇村,团队成员们参与到鱼灯制作和民俗体验活动中。当地手工艺人向大家介绍了鱼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寓意。在制作环节,成员们与传承人一起动手,扎骨架、糊纸、绘图、上油,经过数小时的努力,一盏盏造型精美、色彩鲜艳的鱼灯逐渐成型。这场沉浸式体验,让民俗文化从记忆深处“活”起来,也让团队成员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。

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,本科教育师生将学习党史与非遗文化体验有机结合,在歙县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,接受了精神的洗礼,领略了非遗的魅力。团队成员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传承红色精神,弘扬非遗文化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,让党史光辉和非遗瑰宝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。

供稿:赵洁

初审:杨付春

复审:余道奎

终审:薛天飞